欢迎来到搜虎网

“人”的精神之“根”-国内

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语文   教学   素养   改革   识字

2023-10-25 15:07:51 

后来,我考上了师范学校,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我的“根”在一所乡村小学,在那里教书35年。 十年树成,百年人成。 “人”就像一棵“树”。 一棵“树”总是先生根,然后长叶,最后开花结果。 在与小学语文和孩子们相处的30多年里,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人”的精神之“根”就在他的“母语”中。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们生活在它的深处。” 一个中国人的“根”很大一部分是深深扎根于汉字、汉语、汉语言、文学文化的土壤里的。 如果说中国人的母语水平在代际传承中是越来越低。 最终,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未来方向感将不断消失,成为一个找不到自己“根”的民族。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一项“根”事业,值得我们语文教师一生努力。

从模仿开始

1990年,我所在的巷小学掀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 在华东师范大学杜殿坤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开展了“基于丝绸文化提升苏南小镇儿童素质”的综合实验。 我成为第一批教改志愿者之一。 我在江浙一市整体教育改革研讨会上选修了一堂名为《织女像》的公开作文教学课。 没想到,精心准备的课程却失败了。 我很难过,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老校长安慰我说:你还年轻,跌倒了就站起来吧! 当时作文教学是一个难题,专门的老师很少开设公开作文教学课。 幸运的是,杜殿坤和吴立刚两位教授把我当作他们的“编外研究生”,带我参加“素描构图”研究。

所谓“写生构图”,就像美术中的写生一样,就是用文字生动地描述所看到的人、事、景。 这是吴立刚教授从苏联引进到我国汉语教学园的一朵“花”,我把这朵“花”移植到了自己的汉语教学园里。 我抄了四盒贾志敏老师的《素描构图》视频课。 每天下班回家,我就打开录像机看《贾老师作文》。 我边看边记录贾老师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揣摩教学方法和辅导艺术,尤其是他对学生作文的即兴点评。 他敏锐的语感和睿智的评论让我既惊讶又着迷。 于是,我把贾志敏老师的作文课搬到了自己的教室里。 从开始的机械应用到后来的实践,熟能生巧。 渐渐地,我对班级有了一些信心,同学们也更加精神了。

模仿创新追赶创新_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创新_

1993年,在泰兴举行的江苏省“教海航海”征文颁奖典礼上,我受邀讲授我构思的素描作文课《奇妙的魔法》,获得了在场老师的一致好评,甚至连我自己也受到了高度赞扬。摄影师老师也称赞:“我拍视频课已经十多年了,今天的作文课是最出色的。” 三年的“素描作文”实践,不仅夯实了我的作文教学基础功底,也形成了我的作文教学训练理念:科学的素描作文训练,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方法可用、有技巧可学。 每课有一节课,每节课都是相互关联的。 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 。 然而,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该走向新鲜生活。 在“素描作文”的基础上,我构思了“课内素描作文、课外循环日记”双轨运行的作文教学新思路。 我们鼓励学生以 5 人为一组,每天轮流在同一篇日记中写下他们的生活。 发现和感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以日记的形式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如果说《素描作文》还显得有点“被动学习”,那么《循环日记》则展现了“主动学习”的能量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让我看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我的学习能力。作文教学改革中的“学生立场”

从模仿开始,将别人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少犯一些错误。 但模仿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精神似”。 在模仿的过程中,必须了解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学会自己走,走自己的路。

走正确的教学之路

1994年,我有幸参加了苏州首届小学语文教师进修班,师从德高望重的庄兴震老师。 庄老师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之一。 他曾三次赴北京与叶圣陶先生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共同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对语文教育有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在语文教学中,庄老师经常对学生施以“严爱”。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拍了《十六年前的回忆》。 为了上更精彩的课,我做足了功课。 教案写得详细而周到,甚至每一个教学短语都经过深思熟虑。 上一节写作课,我担心学生上课写不好,所以在课前一天就提示学生练习写作。 果然,课程进行得很顺利,尤其是学生的感言更是让老师连连称赞。 没想到,评课时,庄老师毫不留情,把我的“小伎俩”戳穿了,让我汗颜。 庄老师郑重告诫我们:“上课不是作秀!教学不能假!” 这些励志的话激励我走语文教学的正路:教师要“真教”,学生要“真学”。 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诲万千,教人求真,学问万千,教人做真人”。

培训课结束后,我又拍了《可爱的草池》。 班上有一个男生很主动地举起了手。 没想到,他朗读课文时结巴了,回答问题也很啰嗦。 我怕耽误教学时间和进程,于是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读书。 并说话,让他听其他同学的朗读和回答。 课程顺利结束,直到下课,男孩再也没有举过手。 我很快就忘记了这个“小插曲”,但庄老师语重心长、真诚地对我们说:“上课是给学生的,不是给老师的!人有性格,课也有内容!” 是的,无论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教学能力有多强,如果他的眼里只有“课”而没有“人”,他就会错过教育的“爱”! 要知道,语文的背后是“人”,语文教育的使命是“育人”,“人”是“课”的中心。 这是我们始终不渝的教育初衷。 从此以后,我会特别关注那些不能在课堂上阅读或学习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给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如果每堂课可以用五分钟甚至十分钟来改变一个学生,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你的课堂上获得改变人生的经历。 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做人的美德。

教训就是品格,德行是衡量品格和教训的基本标准! 庄老师用她的“严格的爱”向我解释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帮助我走上了语文教学的正确道路。 从此,我可以随时从语文教学的真实性出发,从孩子学习语文的规则出发,在“花草渐娇”的复杂教学现象和五彩缤纷的中国国旗中始终保持教学。 教学的本质是坚持“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语言训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化”。

嫁接创新

1997年,我教五年级。 班上有一个叫杨的男生,记忆力特别差。 他忘记了以前学过的东西。 以前的语文老师对他无能为力。 当没有其他办法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并看看其他人做了什么。 果然,我发现了心理学中常用的组块原理。 如果想要提高人们的短期记忆,一种方法是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有意义的块,以便学生能够学习、记住和使用它。 推断。 我试着要求小杨根据故事内容对课文中的生词进行分类和记忆。 没想到他学得很快。 于是,我想是否可以将组块原则移植到语文教学中,以解决教学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 从此,我与“小学语文分块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不断地跨界嫁接理论,不断地钻研三轮话题,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句话。

第一轮嫁接了心理分块原理,解决教学内容碎片化的问题。 课文隐含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包括单词与句子、语言与逻辑、听、说、读、写等。 不同的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很多老师按照课文的顺序,一段一段地讲“课文”,遇到什么就教什么。 碎片化的教学内容给学生造成了学习效率低下和记忆负担。 一位老师把《哪吒造海》教到三年级。 40分钟的中文课上,他问了大大小小的问题30多个。 基于组块的原则,我将30多个教学点整合为三个内容部分:第一是词串部分,选择“主宰一方,兴波荡漾;天地之圆,混杂天丝;第三是词串部分,选择“主宰一方,兴波荡漾;天地之圆,混杂天丝;一挥、一扔、一摇”七个关键词,认识生词、熟悉单词、总结故事,少教多学。 第二部分是旁白部分,选“夜叉从水底出来,看见一个娃娃洗澡,举起斧子砍了它”。 通过描述、想象、表演这个典型句子,把这个简单的句子变成生动的句子,使教能集中,学得扎实; 第三部分为辩论部分,选取关于哪吒闹海的三种不同说法进行讨论。 为什么同一事件有不同版本? 学生通过比较和推测,发现“不同目的不同解释”的真相。 区块语文课结束后,干净如水洗过的天空,实现了从“教文字”到“教语文”的华丽蜕变。

第二轮嫁接核心素养理念,解决语文教学目标碎片化问题。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但在实践中却将其视为三类目标,造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离。 “学习汉语”和“使用汉语”。 “变成两张皮。学习《鞋匠的儿子》时,学生们只专注于识字和单词学习,朗读摘要,讨论林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从未想过如何解决被取笑的各种尴尬。”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体验林肯的伟大人格,更要引导学生发现林肯的“说话的艺术”:谦虚有礼、合理内敛、以退为进。被同学嘲笑捐款太少,他用“说话的艺术”巧妙化解捐款时的尴尬:“我知道,我捐的不多,但也代表了我的整颗心。 有人说,穷人捐的一块钱,有时比富人捐的一百块钱还要珍贵。 如果我连一美元都没有,我也会给他们一个善意的微笑。 爱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这种教学过程涉及更多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可能用到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语言的建构和使用能力、通过语言进行思考和推测的能力、情感沟通和情商发展的素质。 。 文化理解,这些都是与“汉语水平”相关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教学实现了从“学汉语”到“用汉语”的实践转变。

第三轮嫁接语用关联理论,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不足的问题。 言语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深度互动的思维过程,这意味着像专家一样思考。 你看,推销员的言语沟通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往往能满足客户的心理需求,三五分钟就能让你愿意购买保险产品。 在教授许地山的《花生》时,大多数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却忽略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好人”这个更务实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像父亲一样说真话”的学习任务,注重父子之间的对话,探索和运用其中涉及到的“专家思维”:一是“物以类比”,突出最重要的内容。花生的宝贵特性; 然后是“人与物的比较”,强调要做一个花生般的人; 最后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强调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种不同的“比较”,从物​​到人,从人到理,循序渐进,有因有果,体现语言的逻辑力量,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推理和为什么。 这样的语文教学专业、深刻、彻底,让学生充分体验智力挑战。 由此,我嫁接了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创新了语文分块教学的实践,提出了角色授权的任务型学习,实现了从“知识”到“素养”的过程转变,最终获得了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依靠团队合作

中国教育是一项“根”事业,需要一群人、甚至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奋斗。 一个人一生只能完成一件大事; 一群人可以用一颗心走出一条大路,走出一条语文教学的科学之路,走出一条改变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让自己成长为一棵大树。 我知道,要想成就伟大的事情,必须要有“扎根的精神”,像一棵大树一样,把研究的“根”深深地埋在实践的土壤里。 只有增强自己,让自己成长为一棵大树,才能更好地带领团队。 35年来,我一直坚守在语文教学第一线。 通过三轮嫁接实验,我将实践创造与理论建设融为一体,不断创新,形成了“言语智能教学”理念下的分块教学三大实践:分块课程、连贯学习、整合实践; 提炼出词根识字、串词识别、句型分类、结构变异、主线衔接、段落教学六大实践路径,解决识字和单词学习问题。 、单篇阅读与写作、小组写作教学等教学内容的结构性问题。 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前,我们用“九宫”设计了“九宫”任务清单:中间的格子是“学习目标”,周围八个格子是“学习目标”。任务”。 俗话说,“目标在中心,使命无处不在”。 《九宫》任务单是一种方便教与学的教学工具。 它可以通过想法进行教学,通过地图进行学习。 一纸在手,教学无忧。

让你的队友变得更好。 团队的伟大在于让每一个伙伴都变得更好。 我们采取“一课三打磨”的方法,以团队的形式共同打磨课例,将分块教学的思路和策略转化为每位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优秀课例。 第一本磨练教材解读,通过删除、增加、修改等路径整合内容章节; 二磨活动设计,“课堂情境、角色任务、系列活动、具体步骤”的整体设定; 第三磨现场重构,通过课堂观察和反思重新聚焦结构,设计更加优化的教学方案。 “一课三磨”是一堂课,收获的是方法,成长的是一个人,让一个人脱胎换骨,化蛹成蝶。 20余年的积木教学研究,呈现了《螳螂捕蝉》、《爱如茉莉花》、《我和爷爷的花园》等100多个经典课例,以及大量超涌现出沈玉芬、徐国荣、王晓义等名师,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学科研队伍。

_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创新_模仿创新追赶创新

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就能走得更远。 区块教学就像一粒蒲公英种子,乘着教学改革的春风,在全国生根发芽。 2004年,扎根于桂林这座举世闻名的风景名城。 2015年,成立了分块教学香山工作站,全区15所小学整体推广分块教学实验。 此后,区块教学先后在广西柳州、江苏江阴、黑龙江大庆、湖北赤壁、重庆两江建立了7个区块教学区域工作站。 来自300多所学校的近万名汉语教师加入研究团队,呈现出继往开来的教学。 气象。

模仿、融合、创新是我在语文分块教学研究中经历的三个不同境界,每个境界都是一道教育和生活的风景。

(作者薛发根是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城开家小学校长、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人民教育》2023年第17期,原题《语文是“根”事业》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