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标普香港创业板指数收报24.59点,年内跌幅超过31%。 与2021年阶段高点217.03点相比,累计跌幅达到88.67%。 与2007年创下的历史高点1823.74点相比,累计跌幅达到98.68%。 ]
【截至20日,香港创业板334只股票中,有314只收盘价低于1港元,这也意味着约94%的创业板股票已成为“细价股”。 ]
收盘报24.59点,跌0.93%。 “无跌”的标普香港创业板指数9月21日创下历史收盘新低。
截至21日收盘,标普香港创业板指数年内跌幅已超过31%。 与2021年阶段高点217.03点相比,累计跌幅达到88.67%。 与2007年创下的历史高点1823.74点相比,累计跌幅达到98.68%。
在指数即将“下跌”的背后,以标普香港创业板指数为代表的小盘股流动性问题凸显。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十年零售股票交易量停滞不前,但小盘股数量却大幅增加,这是目前香港“小盘”股流动性低迷的关键原因。
小票吸引力持续下降
随着指数再创新低,濒临归零,香港创业板在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吸引力持续下降。
9月21日,标普香港创业板指数收报24.59点。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香港创业板流通市值仅为572亿港元,较2021年2月的约1600亿港元蒸发逾1000亿港元。
截至20日,香港创业板的334只股票中,有314只收盘价低于1港元,这也意味着约94%的创业板股票已成为“细价股”。 股价最高的伟成国际控股(08107.HK)每股仅6.85港元。
与股价一样低迷的是交易量。 Choice数据显示,9月20日,334只香港创业板股票中,成交量为0的有164只,成交量低于5万港元的有260只。 日营业额超过150万港元的公司仅有13家,占比不足4%。
交易极度低迷也意味着超过75%的香港创业板股票处于流动性短缺状态。
二级市场长期低迷,IPO市场也疲软。 据记者了解,香港创业板最新上市股票为宇成物流(08489.HK),将于2021年1月13日挂牌。这表明,过去两年半,香港创业板并未新增上市股票。任何“新人”。
长期来看,香港创业板IPO数量断崖式下跌。 Choice数据显示,2018年香港创业板共有70只股票上市,2019年共有12只股票上市。但2020年和2021年直接跌至个位数,仅有8只和1只新股分别是股票。
一位港股资深投资者表示,目前香港创业板的困境只是小盘股流动性问题的一个缩影。 目前,香港主板小盘股的流动性短缺问题也十分明显。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11日,港股市场“零交易”或“低交易”的938只股票中,超过90%的市值低于10亿港元。
供需不平衡
上述资深港股投资者认为,小盘股持续低迷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供给激增而投资需求停滞。
从供给来看,2015年至2018年,港股主板、创业板小盘股数量大幅增加。 Choice数据显示,上述三年期间,共有180只股票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香港创业板股票数量也从2014年底的127只猛增至2018年底的308只。放眼整个香港股市,根据香港证监会的统计,在上述期间——上述阶段,上市时市值低于5亿港元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共有290家,约占同期首次公开发行总数的48%。
随着数量的激增,资产质量的隐忧也随之显现。 港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基本面不佳。 Choice数据显示,在300多家上市公司中,只有98家公司能够在2022年实现盈利,占比不足创业板市场整体的1/3。
小盘股大涨、资产质量分化的关键原因,或许与当时盛行的“造壳活动”有关。 香港证监会行政长官梁凤仪曾表示,当时有一些经营者为了让自己的公司上市,愿意承担巨额的上市费用。 该支出可能相当于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的一半以上。 上市后,公司在较短时间内将业务回售给控股股东,打造“空壳股”。 新控股股东购买空壳并将自己的业务注入其中,以规避新的上市要求,包括相关上市资格、保荐人尽职调查和信息披露要求。
据报道,最高峰时期,空壳股的交易价格超过5亿港元,往往高于公司业务本身的价值,导致一些市场参与者从事所谓的“造壳”业务。 ”。 梁凤仪进一步解释,这种现象在创业板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创业板上市门槛较低,更容易“造壳”。 但此类公司上市本来就不是投资者需求驱动的,上市后交易自然不会活跃。
“造壳”不仅带来大量流动性低的“僵尸”股,还容易出现市场失当行为,损害投资者积极性。 据知情人士分析,2018年之前,香港创业板(GEM)首次公开发行不要求有公开认购成分,因此股权往往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股东。 在某些情况下,可疑的特工忠诚度也包括在内。 因此,相关股票的股价可能会大幅波动,极易出现市场欺诈现象。
香港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创业板新股首个交易日股价较首次公开发行价平均飙升约6倍。 然而,这些股票大多很快跌破发行价,导致二级市场高价买入股票的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
除了新股质量下降之外,近年来市场对小盘股的需求也在萎缩。 据港交所《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统计,过去十年港股散户的交易量停滞不前,占市场总成交量的比例甚至从25.8%下降2010年至2020年为15.5%。根据2023年3月推出的香港投资者识别号码系统获得的最新数据,散户投资者大概占市场总成交额的12%左右。
中信证券非银金融与金融科技首席分析师赵然认为,总体而言,机构投资者更注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交易行为更加理性,换手率也低很多。高于个人投资者。 因此,一般情况下,个人投资者比例较高的市场往往交易较为活跃,而机构投资者比例较高的市场则相对容易面临流动性较差的问题。
新的拐点何时到来?
流动性已达冰点,“细价股”数量大幅增加。 以香港创业板为代表的小股急需打破现状。
香港政府也在采取多项措施改善流动性。 一方面,监管部门正在查处“散货抛售”等扰乱市场的行为。 业内人士表示,吹捧大宗股票,意味着诈骗者首先利用各种手段推高股价,然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诱导投资者买入流动性较低的股票,然后卖出股票。 监管信息显示,这些“散货”群体锁定的股票通常成交量较低、市值较小。 “做市团队”更容易以较低的运营成本推高此类股票的价格,并涉及多个新上市。 股票。
香港证监会信息显示,2020年以来,以证监会发布限售通知书涉及的“散货”骗局10只目标股票为基础,已冻结资产约18亿港元。 梁凤仪认为,虽然正在调查的“散货唱”案涉及的小盘股只占市场的一小部分,但这些骗局可能会动摇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损害小盘股的流动性和估值。
另一方面,创业板改革正在酝酿。 此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案中表示,港交所将在年内提出创业板改革具体方案,并启动正式咨询。 梁凤仪透露,港交所将于下半年就此展开公众咨询。 在她看来,解决投资者需求和流动性问题是当务之急。 包括买家和卖家在内的市场参与者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需要聚集一大批优质发行人,重新点燃投资者对小盘股的兴趣。 需要。
此外,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将有助于提高流动性和估值。 梁凤仪指出,机构投资者可以在中小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后提供资金,支持这些企业的成长。 同时,目前很少有证券分析师研究小盘股,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将推动对该板块的研究需求,从而有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
在赵然看来,作为典型的离岸市场,未来要想进一步增加港股的交易量和流动性,需要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参与。 未来,一方面,香港联交所将不断拓展和深化与内地的互联互通机制。 例如,可以通过加快港股通人民币定价、推动引入大宗交易机制、纳入更多REITs等产品作为标的,继续吸引更多投资者。 人民币基金参与港股交易; 另一方面,未来港交所还可以积极吸引包括中东在内的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增量资本参与。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