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区域经济治国之道”的最新版本是印太经济框架(IPEF),但该地区许多人都很难为这一倡议命名,更不用说从中受益了。
更根本的是,在美国和中国长期争夺地区影响力的背景下,IPEF不太可能改变其当前的发展方向。 中国已经是该地区经济的主导者,也是所有邻国的主要经济伙伴。
那些热衷于大国对抗的人往往忽视了,在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十年里,亚洲各国政府构建了一个增强经济相互依赖、基本上将美国排除在外的经济体系。 金融和经济架构。 区域内货币互换“清迈倡议”、“亚洲债券市场倡议”、“10+3”(东盟+中日韩)、“东盟监管进程”、“东北亚三边合作秘书处”和亚洲欧洲会议只是构成亚洲经济秩序的少数协议。
中国是其中大部分协议的缔约方; 美国没有参与其中任何一个。 该清单也不包括将地区联系在一起的众多以中国为中心的协议,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中不包括美国,但包括美国的所有主要盟友该区域。
美国政策制定者也许能够从中国的做法中学到一些东西,无论这种做法多么令人不快和不可能。
有益的教训是美国不再控制亚洲的政治经济。 除了让美国科技寡头免受亚洲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之外,推动贸易协议不会有任何作用。 它不会恢复美国的主导地位或抵消中国的影响力。 美国提出的“重建更美好世界”计划是对中国宏伟“一带一路”倡议的苍白模仿。
成功的经济治国之道更多地取决于解决潜在合作伙伴的主要关切:消除贫困、向可持续经济增长过渡以及提供有用的基础设施和投资。
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可能很难摆脱与主要对手的遏制和零和竞争这一太熟悉的说法。
值得记住的是,亚洲的长期和平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和中国之间合作共存的发展。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可能仍然是增强大国关系稳定性的力量,并可能受到整个印太地区的欢迎。
(王海芳编译)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