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母就一直很忙。 早出晚归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我上一年级时,我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 幸运的是,我的班主任陈培宇每次都和我聊天,让这段艰难的时光变得无比快乐。 渐渐地,从来不敢在老师面前说话的我也变得爱说话了。 现在想来,我的性格和当小学老师的志向的种子也许就是在那时就埋下了!
进入初中后,我认为我的语文成绩很好,而且我的写作能力特别好,所以我有点自豪。 但奇怪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周勤胤从来没有当面表扬过我,还多次把我放在一边,然后才评论我的高分作文。 直到后来,我从门缝里听到周老师在背后表扬我,我的疑虑才渐渐消失:原来,她这样做是因为怕我骄傲。 有时候,“扭转千百次”比“开门见山”更好。 正是在周老师的影响下,我下定决心报考师范学校。
另外两位老师是我在中学师范大学的语文老师毛山惠和我在师范大学的语文老师张晓春。 进入师范后,我仍然坚持写作,但更愿意从事我所擅长的记叙文,却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弥补议论文的短板。 有一段时间,我刻意避免写议论文。 当我代表学校参加市征文比赛时,我把一篇议论文变成一篇记叙文提交了。 我以为毛老师会严厉批评我,但她没有。 相反,她坚持在我每次练习结束时留下长长的评论,充满期待和鼓励。 张老师接班后也对我非常照顾。 她不仅让我担任课代表,和我一起写评语、聊天,还坚持教我如何写好议论文。 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我对世间一切的看法逐渐加深,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现在看来,我的“晴雨表”沟通方式的真正起源可能是我与两位老师的书面对话。
后来我长期实践“情感教育”。 最简单的理解其实来自于我童年的经历以及与四位老师的互动。 是他们让我明白: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而这张纸的底色就是孩子的情绪。 我们在纸上写下的每一笔,都会在他们成年后回响。 所以,有了好的情绪、好的背景,白皮书上的文章才会是真诚的。 而给白纸上底色的老师需要更加真诚和温柔。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于1994年进入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正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爱”不知其由来
起初,我的想法只是认真做一名好老师,做一个让孩子们难忘的老师,就像教我的四位老师一样。 小时候,我抓住每一刻俯身与孩子们说话、玩耍、交流。 至今我还记得冬日暖阳下和孩子们一起跳绳的情景。 对于我这个教室里“最熟悉的陌生人”来说,孩子们从有点疏远到逐渐接受我,从无话不谈到无话不谈。 渐渐地,对于我来说,他们每个人都逃离了档案中的名字,成为了一个真实的、有着丰富情感世界的孩子。 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能通过自己的情感来表达。 关怀给了他们力量。
当时,我班上有一个小男孩。 在同学眼中,他有点奇怪:时而兴奋,时而沉闷,时而调皮,时而沉默,情绪难以捉摸。 没有人愿意和他成为朋友。 我的直觉告诉我,他的故事没那么简单。 直到有一天,我敲开他的门,才发现这是多动症,医生开了药。 但由于家长对“多动症”了解不够,看到孩子焦躁不安就给孩子吃药,看到孩子过度活跃就加大药物剂量……随着剂量的增加,孩子们变得不确定,情况变得越来越糟。 更糟糕的是。 因此,在咨询了医生的专业意见后,我决定进行干预。
当时,我多次走访沟通,目的有三:一是与家长达成共识,不随便给孩子吃药;二是与家长达成共识。 其次,与学生沟通,让他们在班上接受并帮助孩子; 第三,最后最重要的是不断地引导孩子,让他觉得在我眼里他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我愿意和他一起努力改变现状。 就这样,家长、老师、同学编织的一张大网,坚定地支持了这个孩子。 终于,我看到了他脸上久违的笑容。 当他毕业时,孩子已经痊愈了,更重要的是,他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特殊的人。 他曾写道:“是老师的眼神如春风,是老师的言语如春风,是老师的笑容如春风改变了我……”
现在回想起来,我为他付出最多的就是像朋友一样陪伴他。 但这大概是我情感教育实践的第一阶段,尽管当时我还不知道“情感教育”这个词。
“晴雨表”
然而,无论老师的眼光多么敏锐,也不可能捕捉到每一个孩子的一切。 2000年前后,我开始思考:如何从“观望”转变为“主动”,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 这时,一件小事触动了我的心,帮助我找到了新的方向。
那时我正忙着利用“每周练笔”来提高孩子的写作素养。 一个孩子写的“陪奶奶买烤鸭”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只写了“买”,没有写“吃”;只写了“奶奶”,没有写“爸爸、妈妈”。 一开始,为了开拓她的写作思路,我给她写了一篇评论。 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作业批改,没想到却打开了孩子的聊天框。
通过你我的几次书面交谈,我了解到了她的故事:原来,她从小就患有严重的肾病。 烤鸭买回家后,她只能看,不能吃。 正是因为她的病,父母早早离开了她,她只能依靠奶奶……读着这些段落,我泪流满面。 我给孩子回了一封更长的“信”,以后每次遇到她的作业,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多写几句话。
既然有些事情很难说,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我和张晓春老师以前用写字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打开心扉呢? 于是,我开始了“写作晴雨表”的尝试:
幸福就像晴天,烦恼就像雨天,小秘密就像躲在云层里的太阳。
如果你今天感到很高兴并想分享这个,就画一个小太阳,我会在全班面前读你的钢笔练习。
如果你今天感觉有点不开心,但愿意分享,就画个有雨的云或者画个伞吧。 我会隐藏你的名字并与我的同学分享你的钢笔练习,以便他们可以帮助你出主意。 在分享过程中释放一些能量。
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是你的小秘密,就画一片云,把太阳挡住一半吧。 我肯定不会看,但是我会写下来给你。
久而久之,孩子们写的越来越多,我的回复也越来越多。 那时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可以写500字的作文了。 更可贵的是,这些话都是真情流露,他们很享受; 多名孩子荣获上海乃至全国作文一等奖、二等奖。 ,里面有一个写着“买烤鸭”的女孩。 将情感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可以说是我情感教育实践的第二阶段。
情感教育课
2003年左右,我正式接触到“情感教育”的概念。 当时,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程华提出在学校实践情感教育,开设情感教育课程。 然而,老师们对于什么是“情感教育”仍然很困惑,也不知道情感教育课会是什么样子。 没有人敢接这个话题。 而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主动向程校长请教这个课题。
为什么这么大胆? 我想这与我长期以来对学生情感的关注是分不开的:虽然我坚信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始终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理念来指导我的行动。 “情感教育”的突然到来,着实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虽然这个责任是我接手的,但说实话,我并不确定。 幸运的是,程校长给了我鼓励。 他只给了我一个要求:情感教育课一定要真情实感地讲,所用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材料。 真实的东西。
我在哪里可以找到真正的东西? 我想到了我的“写作晴雨表”。 有了“晴雨表”,生动真实的案例呼之欲出。 我还记得最早的“情感教育课”:当时我们班有一个孩子。 他衣着朴素,甚至有些肮脏。 同学们对他都有些尊敬。 事实上,他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和他一起生活的祖父母也年纪较大。 在家的时候,他不仅要忙着学习,有时还要做家务。 我在《晴雨表》中了解到他的故事。 他太强势了,他不想让同学们知道这些事情,但我希望通过他的故事,同学们能够摘掉有色眼镜。 因此,在他的允许下,我把他的故事写进了教案。
上课的一开始,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作家去乡下采集民间传说,远远地看到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面前是一片荒地,于是他得出结论:男人很懒; 当笔者走近这个人时,我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残疾人。 眼前的土地上也长满了花蕾,但从远处很难发现。 于是我问全班同学,如果你不去接近一个人,又不太了解一个人,你能对那个人做出判断吗? 在得到全班否定的答案后,我讲述了孩子的故事。 这节课,全班同学都眼含热泪; 这位一直对他们敬而远之的同学,下课后就成了他们的榜样。
这样,卢湾一中心小学情感教育班的雏形就奠定了。 情感教育课成为引导孩子情感健康发展的阶梯。 我的情感教育实践的第三阶段是让孩子通过对身边真实的人、真实的事件的讨论来关注和发展自己的情感。 庆幸的是,从第三阶段开始,越来越多的学校同事成为了我情感教育路上的伙伴。
对全校师生实施情感教育
2004年,我成为学校领导班子成员; 也正是在这一年,学校提出对全校教员实施情感教育。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所谓在学校对全体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不正是与当前教育全体学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吗? 需要指出的是,全校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教师,还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员工; 它不仅包括情感课程,还包括活动和设施。 总之,情感教育应融入学校的各个方面。
此外,今年学校还升华了情感教育的内容——在我们看来,孩子对社会、国家、民族、文化的情感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当年,学校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活动“中国人民欢庆中华节”。 要知道,当时“海外节”就是时尚的代名词。 至今,我还记得和学生们一起摘下圣诞花,用收获的大蒜和玉米串装饰教室的兴奋; 还记得和学生一起把圣诞老人去掉,用窗花、灶神、福字来烘托新年气氛的新奇; 我记得和全校师生一起穿着中国传统服装的快乐。 我们把这种幸福年复一年地传承下去,直到今天。 20年来,卢万一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中国节上了解了中国贸易、欣赏了中国动漫、欣赏了中国艺术、体验了中国游戏、品尝了中国美食。
除了关注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我们还关注孩子们对党、对社会的情感。 就在2005年左右,我们开展了“学雷锋三五天:约会劳模感动你”和“第一届大会现场红小评论员”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和尊重劳模,我们让孩子们发现和讲述劳模本身的故事,并通过全校选拔和礼仪培训,选拔劳模陆毅作为接待大使。 这项活动已经举办了近20年,至今仍然很受欢迎。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党的奋斗史,我们要求全校的孩子都担任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解说员。 我们还要求孩子们用少儿语、快板上海话以及多种外语写出自己对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解说。 时至今日,已经毕业十几年的孩子们依然能流利背诵各种版本的讲解。
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我情感教育实践的第四阶段。
从“情感”到“数智与情感双驱动”
2011年,我从程华校长手中接过接力棒。 经过全校教职工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情感教育已在我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但还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我:一是教师是情感教育的执行者。 我希望学校老师能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们的情感发展,但这往往会适得其反——老师在课堂和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处理收发作业、批改习题等问题。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让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育人? 其次,在我长期的情感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孩子的情感表征往往分散在细节上。 有没有办法把这些零散的细节收集起来并一起分析呢?
此时,信息化方兴未艾,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信息化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正是这个简单的想法,拉开了卢湾驿中心小学十多年来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序幕。
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情感教育的探索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情感教育+信息化”,主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减少重复劳动。 现阶段,我们自主研发了云笔、云手表、云课桌等众多云产品,通过信息技术减负增效,优化教育教学流程。 原本,老师备课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阅读教材和教具。 如今,您只需登录“三三备课系统”,点击模块化操作界面上的菜单,即可快速查看、对比各种教材,在线进行集体备课,完成联合项目、个性化备课。计划和个性化的思考。 减少案头工作。 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云笔实时反馈、客观题自动批改、多人界面同屏共享、系统练习统计等方式,快速对全班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补完等信息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二阶段是“情感教育+数字化”,即用数据分析情感,发现学生需求,提供科学帮助。 当时我们通过系统设备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一串串数字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通过云表和云笔的数据反馈,我们发现该学生上课时心率波动较大。 他总是在下课前5-10分钟开始集中用笔,笔压加大。 非概念练习中存在很多错误。 结合老师的观察,我们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因此,通过“学生数字画像系统”综合分析学生的多维度数据后,系统推荐了提高专注力的体育课程,如电子射击班、击剑班、象棋班等。 他饶有兴趣地选择了电子射击班。 除了每周列入日程的两节电子射击课外,他还加入了俱乐部,每周六加强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观察,我们发现学生的专注力明显提高。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数据背后的价值需要教师结合实际观察和教学经验才能真正实现。 由此,我们走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
第三阶段是“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即用数智技术为教育注入活力,用情感教育把握教育方向。 我们不再简单地添加教育和技术,而是试图将两者真正融合起来。 现阶段,我们逐步形成了“整合教育全过程、优化教学全过程、诊断评价全要素、全方位发展教师”的小学教育新模式。 女孩小杨的成长故事,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融合多学科、五育融合,实施数字智能驱动干预的综合教育典型案例:借用“彩云”数据《图书馆》显示,小杨的英语图书借阅量是其他学生的22倍; 语文图书借阅量超出班级平均阅读量16%。 然而奇怪的是,她的英语学习成绩只处于班级平均水平,语文阅读成绩也只有C。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小杨借的书以图画书为主,而且大部分都是C。内容是图片。 她还特别喜欢绘画、手工、服装设计等与艺术相关的内容。 于是,语文老师围绕“图形之美”这个兴趣点,引导小杨阅读艺术主题的课文; 英语老师根据她最喜欢的“自然”主题设计了个性化作业,系统地练习了词汇和语法; 数学老师制定了一套数字与形状相结合的练习策略,帮助她感受数字之美,提高对代数计算题的理解; 体育老师让她设计并维护学校的体育图标,无形中增加了校园每天的跑步量,从而解决了她体重超标,50米跑不及格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干预和指导,肖阳各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甚至在毕业前就完成了英文小说的创作。 鹿邑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的探索还将继续。
转眼间,我已经教书二十七年了。 那个内向敏感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云朵校长”。 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但我想我是幸福的。 我也会竭尽全力推动更多的“小云朵”飞向更广阔的蓝天,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无怨无悔。
(作者吴荣金是上海市黄浦区卢湾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其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人民教育》2023年第17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